基本属性
图序图名面值
(1-1)马踏飞燕1.20元
  • 马踏飞燕
  • 中国邮政定于2013年5月19日发行《马踏飞燕》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1套1枚。

  • 邮票志号: 个28
  • 发行日期: 2013-05-19
  • 全套面值: 1.20元
  • 齿孔度数: P12
  • 邮票规格: 30mm×30mm
  • 整版枚数: 15(3x5)
  • 整版规格: 210mmx180mm
  • 印刷版别: 胶板
  • 防伪方式: 防伪纸张,防伪油墨
  • 设计者: 于雪
  • 责任编辑: 陈宜思
  • 印刷厂: 北京邮票厂
背景资料

  马踏飞燕又名“马超龙雀”、“铜奔马”,为东汉青铜器,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。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,现藏甘肃省博物馆。奔马身高34.5厘米,身长45厘米,宽13厘米。

  《马踏飞燕》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。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。这件古代青铜作品,作于公元220年前后,高34.5厘米,长45厘米。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,铸造精美,比例准确,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,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。奔马正昂首嘶鸣,举足腾跃,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。从力学上分析,《马踏飞燕》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,造成稳定性。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,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。既有力的感觉,又有动的节奏。《马踏飞燕》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。

 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,别具风姿。马昂首嘶鸣,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,腿蹄轻捷,三足腾空、飞驰向前,一足踏龙雀。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,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,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、奔跑疾速的雄姿。其大胆的构思,浪漫的手法,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,令人叫绝。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、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,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、豪迈进取的精神。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,而且工艺十分精湛;不仅重在传神,而且造型写实。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,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,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,而且是相马的法式。

  1983年10月,“马踏飞燕”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;1985年武威市将“马踏飞燕”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;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。

  2002年,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,布什总统来华访问,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“马踏飞燕”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·沃克·布什。

  原邮电部发行的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、1997年发行的1997-3《中国旅游年》纪念邮票、最近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以及联合国1996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一枚均以马踏飞燕为邮资主图。年初,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,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,国家文物局发布了《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目录》,其中64件(组)一级文物禁止出国(境)展出。“铜奔马”即“马踏飞燕”便是这其中的一件。

  虽然“铜奔马”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,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,仅以“奔马”名之,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,因此有人将其称为“马踏飞燕”,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。据说1971年9月,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,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,又将之命名为“马踏飞燕”。郭沫若发出了:“天马行空,独往独来,就是拿到世界上去,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”.郭沫若回到北京后即与当时文物局负责人商定,将铜奔马调京参加了正在北京故宫举办的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”。其后并经郭老推荐,外交部长陈毅安排马踏飞燕与一批国宝级文物一起,赴世界各地巡回展览,发动了一场“文物外交”。在美、英、法、日、意等国家展出期间,观众如潮,将它誉为“绝世珍宝”,天才的中国马”,从此,马踏飞燕名扬世界。郭沫若并曾泼墨挥笔写下了“四海盛赞铜奔马,人人争说金缕衣”的豪迈诗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