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属性
图序图名面值
(4-1) T陵台20分
(4-2) T神门鸱吻20分
(4-3) T碑亭石座50分
(4-4) T寿陵残碑100分
  • 西夏陵
  • 1996年8月22日,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,邮电部发行了《西夏陵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
  • 邮票志号: 1996-21
  • 发行日期: 1996-08-22
  • 全套面值: 190分
  • 齿孔度数: P11.5
  • 邮票规格: 30mm×40mm
  • 整版枚数: 40枚(8×5)
  • 印刷版别: 影写版
  • 设计者: 邹建军
  • 印刷厂: 北京邮票厂
背景资料

  西夏陵,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,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,西依骏马贺兰,东临九曲黄河,沉睡西北边陲,眺望塞上江南,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,分布着9座帝陵,253座陪葬墓,错落有致蔚为壮观。陵园仿唐代特别是北宋诸陵的形制,对研究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关系有重大价值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。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。被世人誉为“神秘的奇迹”、“东方金字塔”。
  西夏灭亡后,陵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,地面建筑多已毁损,碑刻、砖雕多成碎片。1986年国家投资对陵区进行了修整,成为旅游名胜。如今,远望那剩下的断壁残垣和金字塔般的土冢,依稀可见当年西夏皇陵的雄姿和威风,显示出西夏王朝旧日的强盛。
  1996年8月22日,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,邮电部发行了《西夏陵》特种邮票,全套4枚。
  (4-1)为“陵台”。画面主图为两座陵台,背景为西夏红色官印、首领印。陵台是西夏陵园的主体建筑,原为7级8边形砖木结构密檐式实心塔,顶部有瓦当、滴水和屋脊兽,塔身用砖包裹。这种塔式陵台为我国古代陵园所仅见。现在陵台表面建筑无存,但残部仍有三层楼高,如金字塔一般,突兀挺立,雄姿不减。众多的西夏官印,印文为西夏篆书,融合了宋代九叠篆的表现手法,其中五方白文印,均为“首领”两字。用它们来衬托,一方面是为了冲淡陵墓的阴森感,另方面也象征着当年政治、经济的繁荣。
  (4-2)为“神门鸱吻”。画面主图为鸱吻,背景是西夏铜钱和同时期的宋代铜钱。鸱吻这是一种屋顶上的装饰,由8号陵神门遗址出土。通高1.52米,底阔0.58米,表层施绿色轴,陶土烧制而成。龙头鱼尾,张口露牙,头部有鳍,身有鳞纹,这种造型是鸱吻中的精品,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。西夏铜钱和同时期的宋代铜钱,表示民族间的经济交流。画面上的宋代铜钱为“天盛元宝”,西夏铜钱为西夏文楷书“大安宝钱”,系西夏惠宗赵秉常大安年间(1075—1085年)所铸。
  (4-3)为“碑亭石座”。画面主图为1个跪坐着的妇女人形石像,背景是几块从陵墓中出土的铜质腰牌。跪坐着的妇女人形石像是陵墓碑亭里立碑的石座,由5号陵(寿陵)出土。红砂石质,近似正方体,圆角,顶平面长63厘米,宽59.8厘米,通高57厘米。整体造型是圆雕女性人像,造型粗犷、骠悍、独特,是西夏人崇尚人文文化的象征,也是碑座雕像之仅见。几块从陵墓中出土的腰牌,铜质,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,用以象征当时政权的稳固、森严。画面左上方的6字铜牌,为西夏文楷书,意为“宫门后寝待命”,西夏宫廷住所通行之用。
  (4-4)为“寿陵残碑”。画面主图为寿陵碑额,背景为碑额的拓片。寿陵碑额由5号陵西碑亭遗址出土。已残碎,经拼合后文字内容可辨识,两面阴刻西夏文篆书4行,每行4字,意为“大白上国护城神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”。西夏国号大夏,党项语自称“邦泥定国”,汉语为“大白上国”;“护城神德至懿皇帝”是西夏仁宗李仁孝的谥号;“寿陵”是仁宗的墓号。碑额周边有卷草纹边饰,现藏于宁夏自治区博物馆。西夏文字是党项民族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,接受汉字偏旁部首创制而成的,但没有一个是借用现成的汉字,因此,人们说这种文字“远看都是汉字,近看却一个也不认识”。由于西夏国被灭后,党项人被蒙古军屠戮殆尽,仅有少数幸免,使西夏文被称为“天书”。目前,全国仅有少数专家学者能够破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