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30 古代天文仪器
基本属性
图序图名面值
(2-1)T简仪1.20元
(2-2)T大赤道经纬仪1.20元
  • 2011-30 古代天文仪器
  • 中国邮政定于2011年12月10日发行《古代天文仪器》特种邮票1套2枚(与丹麦联合发行)。

  • 邮票志号: 2011-30
  • 发行日期: 2011-12-10
  • 全套面值: 2.4元
  • 齿孔度数: P13.5×13
  • 邮票规格: 33×33 毫米
  • 整版枚数: 16枚
  • 整版规格: 162×195 毫米
  • 印刷版别: 胶雕套印
  • 防伪方式: 防伪纸张 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
  • 设计者: 崔彦伟、佩尔·英厄曼(丹麦)
  • 雕刻者: 马丁·莫克(丹麦)
  • 责任编辑: 佟立英
  • 印刷厂: 北京邮票厂
背景资料

  《古代天文仪器》特种邮票一套2枚,分别为:《简仪》和《大赤道经纬仪》。邮票图案采用雕刻形式,表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的“简仪”和丹麦王国古代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“大赤道经纬仪”。

  郭守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、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,他创制的世界上最早的大赤道仪简仪,设计制造水平在世界领先三百多年。

  2-1郭守敬和简仪

  简仪(英文: abridged armilla ),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。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,故称简仪。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,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365.25日分度。简仪的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(赤道坐标),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。它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,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轴,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,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,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。极轴南端重叠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。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的摩擦,郭守敬在两环之间安装了四个小圆柱体,这种结构与近代"滚柱轴承"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。简仪的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,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。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、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,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。

  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。简仪的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,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。在明制简仪中正方案改为日晷。郭守敬当年制作的简仪原本置于大都司天台(即现在北京建国门内大街路北中国社会科学院),曾被搬迁至鸡鸣山观测台至清康熙七年(1668年)迁回北京,但于清康熙五十四年(公元1715年)被传教士纪理安故意当作废铜熔掉。

  2-2第谷与大赤道经纬仪

  第谷大赤道经纬仪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.布拉赫设计制造的。第谷.布拉赫(1546-1601)自己设计制造了观象台的全部仪器,其中较大的一台是精度较高的大赤道经纬仪,被称为第谷大赤道经纬仪。大赤道经纬仪建成于天堡的浑仪之后,在结构上有重大的改进。它体型更大,使用起来也更加简便。它由一个直径为272厘米的赤纬环和一个直径为350厘米的半圆赤道环构成。整体为钢制结构,安装有铜质的标尺和观测器。这架仪器的轴线被非常精确的设定为与地轴平行,半圆部分则与赤道面平行。两把标尺可以围绕仪器的中心转动,标尺外侧一端装有观测器,可以用来确定赤纬。另外还有两个观测器可以沿赤道面滑动,通过它们可以测量两个天体之间的赤经差,在赤道环上也能读出时角。测量数据可以精确到四分之一分,也就是十五角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