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洛阳老城区丽景门的青石板路上,一位身着绿色工装的投递员已经行走了14年。她叫王艳,洛阳市邮政分公司的一名普通投递员。

王艳2011年参加工作,目前负责洛阳丽景门、洛邑古城及周边区域的邮件报刊投递。她的投递段道既是居民区,又是热门旅游打卡地,更是古城文化商铺的聚集地。14个寒来暑往,她日复一日地穿梭在洛阳老城的大街小巷,用脚步丈量不凡的邮路人生。
把失望变成希望
漫漫投递路上,最让王艳自豪的事就是让一封封“死信”重获新生。洛阳老城区小巷多,错综复杂,还有不少商铺、民居缺失了门牌号,邮件的投递难度可想而知。王艳刚从事投递工作时一头雾水,多亏了师傅带她,才掌握了老城区的投递服务要领。“虽然投递难度较大,但每一封邮件都承载着一份希望。”王艳说,“我宁愿多花时间打听,也要尽力把失望变成希望。”

一次,王艳接到了一封寄到东城壕小区6号楼3单元7楼的国际挂号信。老小区没有电梯,连着两天,王艳多次爬上7楼,但收件人张先生都不在家,张先生电话也始终处于“通话中”。“房子是不是没人住啊?”王艳只好在门上留下了写有自己联系方式的便条,希望张先生看到能联系自己。第三天,王艳再次上门投递时发现,她留的便条不见了。跟邻居一番打听,王艳才知道张先生在八角楼金街经营着商铺,白天都不在家。
当天,王艳忙完其他投递工作就来到金街摸排,在走访了30余家商铺后,终于找到了收件人。原来,张先生的电话设置了来电拦截,他还误把便条当成了小广告扔掉了。得知王艳一波三折的投递过程,张先生深受感动。“没想到投递员会为一封信花费这么多精力,这种执着的精神太令人敬佩了!”张先生说。
邮路上热情服务游客
随着洛阳城市旅游的发展,王艳服务段道上的丽景门、洛邑古城成了旅游圣地,前来观光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,她经常遇到问路的游客。为提升邮政服务形象,王艳主动内强素质、外树形象,不仅坚持学习普通话、规范服务用语,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洛阳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,力求与来自各地的游客实现顺畅、专业的交流。

洛阳邮政《通关文牒》文创产品火出圈后,丽景门牡丹邮局成了游客打卡盖章的热门地点。每当在附近遇到问路的游客,王艳就会化身“编外导游”,如数家珍地介绍洛阳的深厚底蕴。“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,寺内汇聚中、印、泰、缅四国风格佛殿;洛邑古城曾是中原第一渡,如今一步一景,是体验汉服、感受盛唐气象的绝佳去处……”王艳热情的服务,成为许多游客认识洛阳的一扇窗口,也让她的老城邮路成为了一条宣传洛阳文旅的文化邮路。
小善举 大爱心
王艳不仅是片区里的“活地图”,更是一位“热心肠”。家住东和巷的刘炎斌老人是一位集邮爱好者,基本上每天都能收到天南海北的集邮爱好者寄来的各种信件。这些信件不仅是情感的纽带,更是珍贵的收藏。无论风雨寒暑,王艳都坚持将每一封集邮信件稳妥地交到老人手中,生怕邮票邮品在她手里折损。这样的“亲手之约”王艳坚持了近10年,刘炎斌老人每次见到她,就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。

一次,王艳发现家住义勇南街59号的一位老人,好长时间都没有取楼栋门口信报箱里的报纸,便担心起老人,就赶紧上楼探访。原来老人是因为天冷生病行动不便,于是热心的王艳便主动送报上门,让老人直夸她心系群众,有责任心。王艳的“热心肠”还体现在救危扶伤的事上。一次投递途中,她路遇一名行人突发疾病倒地不起,便毫不犹豫地上前救助,还及时通知了行人的家属。行人康复后专程给她送来了一面“救危扶伤 无私奉献”的锦旗致谢,王艳却朴实地说:“能帮助到大家,我觉得挺值得。”

14年来,王艳始终连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,多次获得市邮政“十佳女投递员”“十佳揽投员”“优秀揽投员”等荣誉称号,成为了古都洛阳一张闪亮的邮政名片。王艳说,每当看到用户接到邮件时满意的笑容,心中就会洋溢着温暖的光。在她看来,用心服务不是华丽的口号,而是自然的真情流露。王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平凡岗位上的执着坚守,同样能谱写出动人的人生乐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