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以“时”称谓季节,首次明确地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,见于《礼记·月令》的记载。它将每季分为三个月,称之以孟、仲、季,自此“时”的划分更为客观和科学。寒来暑往,先人们以“与天地合其德,与四时合其序”的价值观,体察四季之变,感悟四季之美,总结出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基本规律,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时令文化。
转眼间,我们正与炎炎夏日作别,迎来凉爽宜人的秋天,大家不妨随着一枚枚邮票一起走入邮票中的秋季,感受秋之韵,秋之美。
2017-6《春夏秋冬》特种邮票
经过了春的萌芽、夏的勃发,生命在秋季走向了成熟期。此时,各类作物果实累累,缀满枝头。2017年3月20日发行的《春夏秋冬》特种邮票由我国著名画家、艺术教育家冯远先生设计。邮票第三图“秋鸡鸣穗”以象征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调,描绘了秋日的丰收景象,孩童们忙着收稻谷,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。
2018-21《二十四节气(三)》特种邮票
2018年8月7日发行的《二十四节气(三)》特种邮票采用特殊的扇形票幅,整版邮票好似绘有秋日图景的折扇。邮票表现了6个秋季节气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,并将时令民俗融入其中,颇具亲切感和烟火气。“立秋”一图表现了一家人围坐餐桌“贴秋膘”的温馨场景;“处暑”一图描绘了农民晾晒农作物的丰收场景;“白露”一图表现了老人和孩子打拳健身的运动场景;“秋分”一图描绘了老人带领孩童采收柿子的场景,寓意事事平安;“寒露”一图表现了人们量体裁衣的生活场景;“霜降”一图则描绘了游客观赏红叶的画面。
2002-20《中秋节》特种邮票
中秋节是秋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,因其恰值三秋之半,故名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是人们寄托思乡思亲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的传统佳节。2002年9月21日发行的《中秋节》特种邮票,以传统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为表现手法,构图简洁完整,整体以暖黄色调为主,通过团圆、赏月、月为媒三方面内容,融情入景,生动地体现出月光融融、欢乐祥和的气氛。
2016-23、2018-25《月圆中秋》特种邮票
自古以来,便有中秋节祭月、赏月、拜月、吃月饼、赏桂花等习俗,也流传下来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。中国邮政分别于2016年8月28日、2018年9月15日发行的两套《月圆中秋》特种邮票,采用传统工笔创作手法,以上下的构图形式表现了“嫦娥奔月”“玉兔捣药”等民间神话与“中秋拜月”“中秋走月”等传统习俗,表达了人们对生产丰收、身体安康、多福多寿、家庭团圆的美好向往。
2003-18《重阳节》特种邮票
“九九”重阳节有天时(秋高气爽)、人和(敬老)之利,是秋季重要的节日之一。2003年10月4日发行的《重阳节》特种邮票,在构图上别出心裁,以朦胧的山川为远景,将一个“圆”置于“方”形邮票的中心,分别聚焦于“登高”“赏菊”和“饮酒对弈”3个重阳习俗的场景,营造出重阳节秋高气爽、黄花遍地的季节氛围。
2018-20《四景山水图》特种邮票(4-3)
提到秋天,怎能不提秋日的美景。2018年8月4日发行的《四景山水图》特种邮票为我们展开了古人笔下的秋日画卷。《四景山水图》为宋代刘松年所绘,现藏于故宫博物院。邮票第三图表现了秋景:虽然多数树木依然青翠,但经霜之后,有些树叶已经泛红,秋意甚浓。主人在房中静坐怡神,两个童子忙于汲水烹茶。庭院以树石环绕,小桥作为长堤与庭园间的通道,将湖山自然之境与庭园人为之境相连,充满闲情逸趣。
其实,许多邮票中都“藏”着醉人的秋色。
如1979年发行的T.38《万里长城》邮票中第三枚“长城之秋”描绘了蜿蜒盘曲于秋林之中的长城秋景。
1980年发行的T.56《苏州园林——留园》邮票第三枚通过片片红叶点染出“涵碧山房秋色”, 与朱熹“一水方涵碧,千林已变红”的诗句相得益彰。
1989年发行的T.144《杭州西湖》邮票第三枚“三潭印月”选取了秋夜的景观,皓月当空,与湖中三潭遥相辉映。
1995年发行的《嵩山》特种邮票中“嵩门待月”展现了一轮高悬于巍峨山间的秋月……方寸之间,北方寥廓壮丽的秋景与南方细腻精致的秋色相映成趣,美不胜收。
秋是五谷登、水果熟、菊黄蟹肥的丰收喜悦,也是“暑赦如闻降德音,一凉欢喜万人心”的心旷神怡;是层林尽染、遍野金黄的赏心悦目,也是“枯藤老树昏鸦”“古道西风瘦马”的悲凉萧瑟;是“最团圆夜是中秋”的幸福美满,也是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思念感怀……人们对秋季有着各自不同的体悟,但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愿您秋日安康。
撰 稿:郝铁军
图片编辑:王国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