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晓刘建辉,自2011年5月全国邮政作家协会成立始,他是邮政作协的常务副主席。在他的“常务”下,作协开展了一些活动。后来,在一些邮报邮刊上见他写的关于集邮等方面的文章,方知其是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首任司长,邮电分营前在全国集邮联工作。可谓近20年我国邮票发行工作的参与者、见证人。
刘建辉把自己经历的事写了下来,一写就是三本。从2014年的《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——我亲历的邮票发行与改革》,到2016年的《情系方寸责所寄——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创新探索追忆》,再到今年的《邮史钩沉寻初心——邮票发行工作的实践与思考》。这三部邮书,风格相同,有史有思,有才有情。
史者,是真实地披露一些邮票面世过程,讲述邮票发行背后的故事。利用大量第一手邮票档案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,理清了《庚申年》猴票的发行量为4431600枚。讲述了自2000年开始,为何要调整邮票面值标注方式。书中到处充溢着史料,读之,很多曾经疑惑的问题豁然开朗,很多没有关注的细节原来如此。
思者,是他在个人工作经历和见闻基础上关于邮票发行工作的思考,并将所思付诸工作,更好地促进集邮事业发展,这是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他提出“三年论证选题、两年进行设计、一年正式发行”的邮票选题和设计发行规划思路,这样在1999年年底新邮预订时,2000年部分邮票图稿的宣传画就对社会公布。当时可是一大创新之举,深得集邮爱好者称赞。2002年《黄河壶口瀑布》小型张以“纪票特发”来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,一改以往的党旗、太阳、鲜花等元素,又是他的创新之作。
才者,刘建辉能写会写。他是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的秘书,邮电部办公厅新闻处的第一任处长。写历史回忆类的书,很多容易“掉书袋”,陷入档案堆砌的“泥淖”。他将这些史料化成自己的语言,有人有故事,更利于读者阅读。当然该引用时,全文照登。《踏破铁鞋 终有惊喜》一文讲述《齐白石作品选》设计过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,如写小说般将邵柏林先生找寻齐白石“螃蟹”画作的过程娓娓道出,引人入胜。
情者,乃人之本真。虽曾任司长,虽已退休,但作为老邮政人,他对邮政事业、邮票发行充满着深情。看到假邮票猖獗,他在北京调查研究,撰写报告,以严正的立场和强烈的责任心指出“假邮票挑战中国邮政底线”,并提出6条建议。他在遥远的北极村支局与职工座谈,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写在了《北极村邮局的姐妹们》一文中,“终于演化为三千多字的一篇文章。当打完了键盘上最后一个汉字,身心才豁然被释放。”
邮书各有各的写法,见仁见智。这三部邮书因作者曾经的职位而更显拳拳之心。当下,集邮向何处发展,各方都在努力。其实可以回望,找寻初心,无论我们走多远,走得多么辉煌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