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烟台邮话》序
作者:王景文2018-10-27

  林卫滨的《烟台邮话》将出版,得知信息后,我非常期待,我认为,就他的邮研和笔耕成绩而言,早该出书了。

  卫滨是我好友,我对他的人生经历和收藏爱好,非常熟悉,对“邮话”书中的内容,也大都了解。他虽然年龄与我相差较大,却是交往二三十年的老邮友,应该说是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。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,就常在《集邮》杂志上阅读他发表的邮评文章。结识之后,数十年来,一直电话相通、鱼雁往来,相互交流邮识邮品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料。说来也巧,我俩不仅是烟台老乡,而且收藏研究范围还相当一致,都是以邮为主兼收地方历史文化文物。

  卫滨虽然年轻,文史底蕴却深厚渊博。他个性内敛,老成持重,勤奋好学,谦虚谨慎,从不张扬;其学风、文风都很扎实严谨。特别重视实物收集,注重厚积薄发,是一个学者型的集藏人物。

  卫滨研究考证的深入扎实程度,使我十分钦佩,不仅多次为我通报收藏研究方面的信息和素材,而且为我的旧作纠正了不少讹误。例如,20年前,我与香港哲夫出版《烟台旧影》时,错将烟台山西路的旧片判为朝阳街北首,误认福山旧城为烟台奇山所城。拙著发行多年,被多部烟台开埠图书引用,是卫滨发现新物证后,及时告知我,使我能在《烟台晚报》上郑重刊文纠正,免得继续以讹传讹。

  卫滨30余年的集藏活动与成果说明,他是一个好读书、重邮识、喜历史、爱购书订报的收藏者。像他这种年纪,能将全国各大邮刊如《集邮》《中国集邮报》《集邮博览》《上海集邮》《集邮报》等收藏齐全者,实在不多。他还广泛订阅收集各类邮会会刊和集藏拍目,增长见识的同时,也开阔了收藏邮品的视野和门路。在烟台,好多人认为我是收藏老旧明信片较多的人,实际上,卫滨手中的数量远比我多。我们经常在古文化市场上一起搜寻有价值的旧封文物,他既是我的同好对手,也是我的得力帮手。因为每逢发现我俩共同需要的好东西,他总是首先让我。

  他是热衷收藏研究、搞学术考证的文献集邮者,走的是学者的道路。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,他的收集、挖掘、研究获得了重要成绩。编组的邮集多次获得高奖,烟台文史书籍也多次收录他的研究成果和藏品,为国家、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  《烟台邮话》是卫滨2011年至2016年几年间的作品汇集,全书共收入文章80余篇,分四章。第一章“邮政寻迹”,主要收录了他对烟台曾经存在过的邮政机构的寻踪文章。烟台是海关试办邮政五地之一,先后有日、德、俄、法、英五国列强开设侵华邮局,卫滨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,通过自己的考证研究,纠正了以往当地文史的一些谬误。第二章“封言片语”,集邮爱好者喜欢家乡的邮品,这当然是出于对当地文史的了解,也是一种故乡情结,卫滨也不例外。这一章收录了他对烟台清末明信片的考证文章,再现了烟台街当年的风情;对一些实寄封牵涉的邮史、历史的研究,也细致入微,让我们在品鉴邮品的同时,也翻开那段尘封的记忆。第三章“烽火家书”,胶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,不论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、直至抗美援朝,胶东军民都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,留下了珍贵邮品,像胶东战邮、支前邮品等,卫滨在这方面也多有涉猎,写出了一些研究文章,传播了红色文化。第四章“邮事记忆”,记录了值得回忆的集邮往事,帮他搜求邮票的母亲、赠予邮票的老邮人、题词赠诗的集邮家……让人感受到邮品之外的浓浓邮情。而其中的“烟台苹果上邮票”、“家住福山,城东有河”、“从大烟轮船到鸿雁一号”等文,则看出了他对家乡邮品发自内心的喜爱。

  纵观全书选文,无一休闲娱乐性的文章,几乎全为邮品邮史和烟台地方文史方面的作品,都是卫滨呕心沥血刻苦钻研所得的成果结晶,不管长篇短章,都有丰富的内容,独到的见解。它们将是有价值留存于世的地方文化历史的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