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山脚下红旗猎猎
各式瓜果飘着蜜香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
正顺着帕米尔高原的风
漫过“万山之祖”的脊梁
中国邮政报“再走边疆邮路”新疆段的采访
来到喀什地区
让我们沿着
承载“家与国”“情与暖”的边疆邮路
聆听“老邮政”
买买提木拉提的邮路故事
看看戍边民警张子昆
邮包里的“家乡味”
感受布伦口乡
“夫妻邮政所”里的脉脉温情
从“石头路”到“当日达”
采访组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出发,沿着G314国道一路向南,车辆平稳驶过瓦罕走廊,不到2小时便抵达红其拉甫国门。这样的时长,让有着20年邮车驾驶经验的买买提木拉提·阿塔木比克连连感慨:“2006年我刚上班时,还是坑坑洼洼的石头路,只能骑自行车送邮件,单程得走一整天,遇上暴雪,一周才能送一次!”
今年44岁的买买提木拉提,是塔县邮政分公司的“老司机”。20年间他的“座驾”换了三茬:从自行车到电动车,再到如今的汽车;投递频次从“每周一班”变成“每日一趟”;日均处理邮件量从不足30件涨到200多件。“以前村民收快递,得托县城的亲戚朋友捎带,现在县城当日达、乡镇次日达,最远的热斯喀木村,也能4小时从乡镇送达!”
说话间,买买提木拉提的手机响了,是达布达尔乡的村民来电询问包裹投递进度。“早给你放村邮站啦,下班就能去取!”挂了电话,他笑着说,“现在村民网购农资、生活用品都认邮政,咱们这‘准时’的口碑,都是车轮子一圈圈跑出来的!”
从“迟来的家书”到“及时的家乡味”
采访组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——红其拉甫国门(海拔5100米)采访时,天气骤然变化,凛冽寒风裹挟着雪粒呼啸而至,气温瞬间降至零摄氏度——就是在这样高海拔、气候恶劣的严酷环境里,河北唐山籍戍边民警张子昆已经默默坚守了多年。对他和战友们来说,邮车的引擎声,就是最亲切的“乡音”。“以前,家里寄封书信要很久才能到我们手上;现在不一样了,前阵子我妈从唐山寄的墨鱼干、虾干,没几天就收到了,战友们都尝到了我家乡的味道!”张子昆的话里带着唐山的海风。
说起邮政服务的变化,他打开了话匣子:“以前邮递员普通话说不太顺,送件核对地址得反复沟通;现在的邮递员不仅普通话标准,还特别贴心。上次我的包裹晚了半天,他们特意打来电话,‘别着急,车陷在雪窝里了,我们已经推出来,马上就能到’——你说,这话多让人安心!”
说话间,邮递员艾尼外尔·麦麦图尔荪怀里紧抱着一摞党报党刊走来,张子昆双手接过报纸,不由感慨:“邮政就是边疆和外界的纽带,有了这抹绿,再远的距离都不觉得孤单。”
从护边员到投递员
告别红其拉甫国门,采访组来到阿克陶县布伦口乡邮政所——这个嵌在慕士塔格峰下的邮政网点,由柯尔克孜族夫妻艾散图尔·艾米扎和阿依图拉·喀斯木携手经营。
刚进门,便看见阿依图拉正操作着安检机,屏幕上的包裹呈现出绿色轮廓。“这是咱们的‘安全哨’!”她指着安检机标识解释,“绿色代表可正常邮寄,其他颜色就得仔细核查,境地区的安全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”
隔壁投递室里,艾散图尔正弯腰分拣邮车刚送来的报刊、邮件,货架上“乡政府”“边防连”“村民家”的标签分得清清楚楚。走出投递室,他习惯性望向屋后的雪山——那是他当护边员时曾经巡逻的地方。“以前看雪山,想的是守好国门;现在看雪山,想的是别误了村民的邮件。”艾散图尔的话语朴实且坚定。
如今,这小小的邮政所,投递范围覆盖了5个行政村、2个边防哨所,日均处理的120多件邮件里,60%是村民网购的生活用品。阿依图拉指着货架上一个印着卡通图案的包裹,眼里满是暖意:“这里就有村民给孩子买的玩具,以前得翻山越岭去喀什城区才能买着,现在邮政直接送上门,孩子们拆开包裹时的开心,就是我们最暖的回报。”阿依图拉也曾是一名护边员,如今她和丈夫一起通过小小邮件,守护着乡亲们的幸福生活。
夕阳西下,帕米尔高原的雪山被镀上一层金辉。一条条代表“准时、坚守、温暖”的高原邮路,见证着帕米尔高原的日新月异,共同守护着边疆群众寻常日子里的烟火与期盼。